課程內容
《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
考點1:一國兩制的提出與實踐
背景: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隔絕的對敵狀態(tài)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中美關系緩和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增強。
內涵:“一個國家”是指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
“兩種制度”是在統(tǒng)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臺、港、澳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
提出過程:(1)1979年。全國人民黨委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
(2)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構想。
成功實踐:
(1)香港回歸
由來:1842年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
1860年英國通過《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島。
1898年英國強租新界99年。
過程: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意義:香港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統(tǒng)一大業(yè)的道路上邁進了重要的一步為了澳門及臺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門回歸
由來: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門。
過程: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簽署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成功原因:中國實行“一國兩制”綜合國力提高?!耙粐鴥芍啤钡膫ゴ髽嬒?。
意義: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指導思想。為了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處理國與國之間歷史遺留問題和解決國際爭端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考點2 臺灣問題
由來: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狀態(tài)。
海峽兩岸關系的發(fā)展:1979年大陸對臺政策發(fā)生變化:1979年全國人大《告臺灣同胞書》和鄧小平訪美時的講話。主張“和平統(tǒng)一”方針,同時停止炮擊金門。兩岸實現正真?;?。
1987年歷史性的發(fā)展:臺灣當局允許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存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交流海峽兩岸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1992年歷史性突破。達成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2005年新發(fā)展: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訪問大陸。
和平統(tǒng)一:
有利條件:祖國統(tǒng)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一國兩制”在香港和臺灣成功實現。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根本保證)兩岸交流日益頻繁,雙方不斷增進了解。
不利因素:臺灣島內的分裂勢力猖獗。外國反華勢力干涉。
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探究點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含義與意義
1、含義:在祖國統(tǒng)一的前提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2、意義:(1)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指導方針。(2)“一國兩制”既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又充分尊重港澳臺地區(qū)人民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這一現實,體現了高度的靈活性,有利于保持該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和居民安居樂業(yè)。
(3)“一國兩制”的構想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創(chuàng)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結構新形式,突破了在一個國家內只能允許一種社會制度及相應政權組成形式存在的觀點。實現了一個國家內部兩種制度的和平共處。
(4)為了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探究點二:臺灣問題:
1、臺灣問題的內含:
臺灣問題純屬于中國內政:臺灣問題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尊嚴、反對外來干涉的問題;臺灣問題的本質是反對分裂與反分裂、“臺獨”與反“臺獨”的斗爭。焦點是一個中國與“兩個中國”的斗爭。
2、臺灣問題的由來:
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歸還中國。之所以又出現臺灣問題,與隨后國民黨發(fā)動的反人民內戰(zhàn)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外國勢力的介入,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后,臺灣回歸祖國。但1946年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發(fā)動內戰(zhàn),失敗后逃往臺灣,美國的干預是臺灣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在美國的支持下維持所謂“代表中國”的政治、軍事構架。從而導致海峽兩岸長期分裂的狀態(tài)。
臺獨勢力的膨脹使臺灣問題復雜化,“臺獨”即“臺灣獨立建國”的簡稱,其產生有著復雜的國際及國內因素,在臺灣內外,主張“臺獨”的分裂勢力也有一個較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90年代以來,由于民進黨蛻變?yōu)椤芭_獨”黨李登輝、陳水扁極力縱容與扶持,使得“臺獨”勢力惡性膨脹,發(fā)展成為玻一股阻礙兩岸關系發(fā)展與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反動逆流。
3、臺灣問題與港澳問題的區(qū)別:
臺灣問題與香港、澳門問題雖然都屬于國家統(tǒng)一問題,但兩者的性質不同,臺灣是內政問題,香港、澳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
香港問題涉及外國侵略問題,恢復行使主權 ,因而人民解放軍必須進駐香港,其對外也必須以一個中國特別行政區(qū)的身份出現,而臺灣問題是中國內部問題,只要完成了領土的統(tǒng)一,在國際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地區(qū)出現,它可享有高度自治權并可保留軍隊駐軍與否是臺灣問題與港澳問題的重要區(qū)別。
4、臺灣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統(tǒng)一存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1)有利條件:祖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統(tǒng)一民心所向。是中華兒女共同心愿;“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和成功應用;兩岸交流的不斷加強;一個中國為絕大多數國家所承認。
(2)不利條件:“臺獨”勢力和國際反勢力
5、解決臺灣問題
(1)解決兩岸關系的前提條件:一個中國。
(2)兩岸統(tǒng)一的最佳方式:一國兩制。和平統(tǒng)一。
(3)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tǒng)一的基礎和前提,努力實現和平統(tǒng)一,但不承諾放棄武力。
(4)解決臺灣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重要性:解決臺海問題,完成祖國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大原則問題;臺灣問題有利于社會現代化建設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緊迫性:國際上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敵視還存在,島內分裂分子還存在,不時破環(huán)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導致兩岸關系緊張。
專題整合:
1、新中國成立以來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歷程
(1)一個特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氣度。
(2)兩個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它所確立的各項原則成為今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基礎。
b、《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1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規(guī)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針政策,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82年對該憲法又進行了修訂。1999年把“依法治國”寫入憲法。
(3)三個發(fā)展階段:1949年——1966年,是形成與確立時期。1966年——1976年,是曲折發(fā)展時期。1976年至今,是健全完善時期。
2、三個基本制度的發(fā)展和歷程及概況
(1)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a、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打下合作基礎。
b、1949年舉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代行全國人大職能。
c、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人民政協代行人大職能結束。作為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繼續(xù)存在 。行使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d、1956年中共提出“長期共存?;ハ啾O(jiān)督”八字方針,標志著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
e、1966——1976年,政治協商制度遭破環(huán)。
f、1982年。中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榮辱與共”的方針。人民政府迎來新的春天。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發(fā)展與完善.
a、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制定《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b、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陷于停頓。
d、新時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發(fā)展、完善、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3)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區(qū)域特別行政區(qū)的關系
聯系:都享有自治權,都是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qū)域,不具有任何獨立主權實體的性質。
區(qū)別:a、社會制度不同:前者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后者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b、實施群體不同:前者是少數民族同胞當家做主,后者是港澳臺同胞當家作主。
c、主要作用不同:前者是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后者有利于實現祖國平和統(tǒng)一。
d、享有的權利不同:后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前者不享有。
此內容正在抓緊時間編輯中,請耐心等待

謝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一位丹心育人、無私奉獻、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教育工作者;一位在平凡教育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經驗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