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3課《愚公移山》
一、單選題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萬仞(rèn) 窮匱(kuì) 孀妻(shuāng) 渤海(bó)
B.智叟(sǒu) 始齔(chèng) 懲罰(chéng) 曾不若(zēng)
C.迂回(yū) 荷擔(dān)(hè) 阻塞(sè) 亡以應(yīng)(wú)
D.魁父(kuí) 叩石(kòu) 箕畚(jī) 一厝(cuò)
3.下列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山不加增
C. 投諸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D.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誠
二、填空題
三、按要求做題
1.翻譯句子。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性默寫。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與河曲智臾說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毛,其如土石何?”兩句話意思相近,語氣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nèi)容分析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對愚公“平險”的對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①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對愚公移山,他們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認為沒有辦法處理挖下來的土石
②“近似之跡,不可不察”,讀書時經(jīng)常注意從“近似之跡”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相異之處,從目的、語氣和稱謂的角度思考兩段話的區(qū)別。
“甚矣,汝之不惠?!钡寡b句式的運用,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的輕視。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這個疑問,說明她考慮到丈夫面臨的困難,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guān)心和擔(dān)心。
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獻疑”。
智叟:夸張,帶著諷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
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tài)度。
③愚公之妻關(guān)切、擔(dān)心愚公,智叟譏笑、責(zé)難愚公,你覺得他們說話的語氣應(yīng)該是怎樣的?
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帶有關(guān)切、擔(dān)心的語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委婉。
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zé)難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zé)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
2.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獻疑”是出于對愚公的關(guān)心和擔(dān)心,智叟“笑”則是出于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對困難時,智叟是怎樣的態(tài)度?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畏難而止 自作聰明
3.分析愚公的形象
智叟自作聰明地反對愚公移山,愚公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我們一起讀愚公反駁智叟的話。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①這段句子念起來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②“而山不加增”,這個“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體會“而”字的轉(zhuǎn)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孫孫無窮盡,然而山不會更增高了,挖去一點就少一點,這樣一算,自然引出了一個結(jié)論:“(山)何苦而不平?”
③面對那么大的困難,愚公對智叟說的這段話表現(xiàn)了愚公什么樣的性格?
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難而進 大智若愚
④愚公“年且九十”,只?!皻埬赈帕Α?,卻要帶領(lǐng)老老小小五個人,移走兩座“高萬仞” 的大山,這到底是“愚”還是“不愚”?請結(jié)合課文說一說你的看法。
愚公移山,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確,明確移山之利。其次,對于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另外,用“為子孫后代造?!钡挠^點去看,愚公不僅不笨,而且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做“大智若愚”。
4.讀到這里,你覺得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①敢于迎接挑戰(zhàn);
②持之以恒,堅持就是勝利;
③志當(dāng)存高遠;
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
⑤團結(jié)就是力量;
5.既然還有其他的方法解決“出入之迂”的問題,文章為什么還要安排愚公去移山?
寓言是一種文學(xué)體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文學(xué)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zhì)。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我們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關(guān)鍵是掌握這個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
6.文章為什么用神話結(jié)尾,這是不是影響了愚公堅持不懈的形象?
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兒子背走大山,襯托了愚公的精神。
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所有的神話和寓言,在“科學(xué)”的手術(shù)刀下,都經(jīng)不起解剖。當(dāng)代著名作家遲子建去香港某大學(xué)座談時,直言自己的文學(xué)、世界觀與神話是分不開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問:“來自東北的女作家,你講得太夸張了吧,狐貍怎么能開口說話呢?再說了,現(xiàn)在是一個科學(xué)的時代,這些神話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義呢?”你認為,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寓言和神話嗎?
也許,故事不足為信,但我們要傳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小到我們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大到國家的建設(shè),我們都要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學(xué)習(xí)才會進步,國家才會富強。

張老師
男,中教高級職稱
從教28年,省級“先進教育工作者”,市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科研組帶頭人。